二、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關于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
(25)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形成并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形成并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將“四個全面”中的第一個“全面”明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認識上不斷深化的重要成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實踐深入,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個文明”,到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這是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更帶來了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五位一體”各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可分割,共同構筑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要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整體性目標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相協調,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全面進步。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抉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又有戰略舉措,每個“全面”相互之間具有緊密的內在邏輯,是一個整體戰略部署的有序展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戰略目標,在“四個全面”中居于引領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重要保障。三大戰略舉措對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目標一個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打鐵必須自身硬”,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要深刻認識“四個全面”之間的有機聯系,將其作為具有內在理論和實踐邏輯關系的統一體來把握和理解,努力做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相互促進、統籌聯動,從全局上確立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規劃和部署。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斷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4.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6)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鮮明的特色,必須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這一道路,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既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適合時代發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確道路。只有這條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增進人民福祉、實現民族復興。
(2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足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這一理論體系,緊密結合我國改革發展實際,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新的鮮活力量,寫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版本”。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堅持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2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這一制度,是一個嚴密完整的科學制度體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這一制度,是經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探索形成的,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借鑒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具有顯著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要毫不動搖堅持和鞏固、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及時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3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這一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中華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一道,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充分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3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奮斗取得的,也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科學的產物。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源于實踐、來源于人民、來源于真理。堅定“四個自信”,就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就能堅定不移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
朗讀者簡介:王彬彬(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